嘉莉妹妹 第6章

  这些巨大的零售组织,要是有朝一日会永久消失的话,将在美国商业史上构成有趣的一章。这种从一条单纯的贸易原则出发而产生的机构,在那时候以前,世界上还不曾见过。它们根据最有效的零售组织方针,由几百家店铺联合组成一家大商店,建立在最惊人而又最经济的基础上。它们是些美丽堂皇、人来人往、生意兴隆的铺子,拥有大批店员和众多的顾客。嘉莉沿着这些热闹的柜台之间的过道走着,对耀眼地陈列着的饰物、服装、鞋子、文具、珠宝等商品非常羡慕。每一只单独的柜台都是使人目眩神驰的展览场地。
  她禁不住觉得每一件饰物、每一件值钱的东西对她都有切实的吸引力,可是她并没有停下脚步。没有一件东西是她用不着的——没有一件东西是她不想要的。精致的拖鞋和长统袜子,优美的绉边衬衫和衬裙,花边、缎带、发梳、荷包,一切都牵动她个人的欲望,可是她又痛楚地感到这些东西没有一件是她买得起的。她是一个寻求职业的人,没有职业的流浪者,凡是普通的店员一眼就看得出她是个穷困而急需找事做的人。
  绝对不能以为,有人会把她看作一个天生神经紧张、多愁善感、情绪激动的人,被不恰当地抛在这冷酷、势利、庸俗的世上。她的确不是这样的人。
  但是女人,甚至最迟钝的女人,对于身上的穿戴打扮都特别敏感,年轻的女子尤其如此。你们这种明眸皓齿、颜如桃李的姑娘啊,诗人可能会对她如花的容貌和柔软而优美的体态赞叹不休,她却很可能对生活中毫无关联的富有艺术气息和诗意的迹象毫不关注,可是不会缺乏对物质的欣赏能力。可以说,她在这方面是从不示弱的。她可能会不理会盛开的玫瑰花,昂然走过,但是她决不会不看花团锦簇的一叠绸缎。倘使天上,或者地上,或者水中没有东西能够勾起她的幻想,或从精神上和审美的角度使她获得快感,不要以为她对物质也是无动于衷的。带扣的闪光、宝石的光泽、波纹绸缎的淡雅的色彩,对这一切,她至少会像诗人一般毫不费力地加以理解和估价。衣料的窸窣声和悦目的光彩——最微妙的印花织物——这些东西她都能发现而且欣赏——
  要不是因为它们本身具有某些时髦的地方,或者听人家说质地良好,那就是因为它们确实是美,本身就和谐协调,适合于各种奇妙的打扮和穿着。
  嘉莉不仅向往这一切新鲜悦目的女人穿着,而且也注意到,那些推推搡搡、瞧不起她、完全不把她放在眼里、擦肩而过的漂亮太太,也一心要罗致店里的各种商品,看到这情景,她心中不禁一动。嘉莉不熟悉比她幸运的城市妇女的打扮。在过去,她也不知道女店员的模样和派头是如何的,现在相形之下,自己就显得寒伧了。她们大都长得不差,有些甚至很是漂亮,带着一种独立的,无所谓的姿态,要是境遇好些的,还加上一副泼辣的神气。她们穿扮得很整洁,有许多服装很是精美,随便在哪里,她只要看到一个女店员在朝她看,总可以从对方的眼睛里觉察到对方一眼看穿了她的处境——她服饰寒伧,缺乏风度,她以为这都是明摆在她身上的,谁都看得清,她是怎样的人,是做什么的。一阵妒火在她的心里燃烧了起来。她朦胧地认识到城市为女人提供了一切使她生色的东西——财富、时髦、安逸——而她就全心全意地渴念起服饰和美貌来了。
  经理室在二楼,她询问了一番,才有人指引她向那里走去。到了那里,她看到已有别的少女先她而至,都是像她一样来求职的,但是比她多一些满不在乎的、独立的神情,那是城市生活所养成的——她们令人难堪地打量着她。差不多等了三刻钟之久,才叫到她。
  “喂,”一个眼明手快的犹太人,坐在靠窗的一张有拉盖的写字台边,“你在别的店里工作过吗?”
  “没有,先生,”嘉莉说。
  “啊,你没有,”他说,锐利地看了她一眼。
  “没有,先生,”她回答。
  “可是,目前我们想要招些有经验的年轻妇女。我看我们不能用你。”
  嘉莉站在那里等了一会,不知道谈话是否已经结束。
  “不要等了!”他大声说。“要知道我们这里是很忙的。”
  嘉莉急忙向门口移动脚步。
  “等一下,”他说,叫她回来。“把你的名字和住址给我写下来,我们偶尔也要雇用女孩子的。”
  等她安然回到了街上,她忍不住流下泪来。这倒并不尽是因为刚才所受到的拒绝,而是因为这一整天使人羞愧的遭遇。她感到疲倦,神经过分紧张。
  她放弃了再到别的百货店去求职的念头,这时只是闲荡着,混杂在人群中,倒觉得安全、舒坦些。
  在心不在焉的漫步中,她拐上了离河边不远的杰克逊街,她顺着这条堂皇的通衢的南边一直走着,这时有扇门上钉着的一张用不褪色墨水写着字的包皮纸引起了她的注意。上面写着:“招聘女工——包装工和缝纫工”。她踌躇了一会儿,决意想进去,但是再一想,包装工和缝纫工需要资格,这使她望而却步。她不知道这两者是什么意思。最可能的情况是,她一定要有些经验才行。她再朝前走了一段路,心里考虑着是否去申请。结果需要占了上风,她走了回来。
  进口处里面是一个小门厅,通向一座电梯,这时电梯正在楼上。这是个破旧的玩意儿,是运货和乘客两用的,木框上满是沉重的货箱有时搬进搬出时所留下的撞损的痕迹。一个年约十四岁的头发蓬松、光穿着衬衫的赤脚德裔美国孩子,在开电梯。他满脸油腻、污秽。
  电梯停下来,孩子懒洋洋地抬起一根木质防卫杆,摆出一副优越的神态,让她进去。
  “你要到哪一层?”他问。
  “我要见经理,”她回答。
  “哪个经理?”他反问道,刻薄地打量了她一番。
  “这里不止一家公司吗?”她问,“我还以为全属于一家的呢。”
  “不,”这个孩子说,“这里有六个老板。你想见斯贝格尔汉吗?”
  “我不知道,”嘉莉回答。她觉得需要解释而有些脸红了。“我要见贴那张招纸的人。”
  “那是斯贝格尔汉,”孩子说。“四层楼,”说罢就神气活现地干起活来,把绳子一拉,电梯升了上去。
  斯贝格尔汉公司是制造童帽的,占有一层楼面,宽五十英尺,进深八十英尺左右。这里照明条件很差,在最黑暗的地方点着白炽灯,屋里一部分摆着机器,一部分摆着工作台。工作台边有一大批女工和几个男工在干活。那些女孩子都脸色灰黄,油垢满面,穿着不成样子的薄棉布服和多少有些破旧的鞋子。有许多人把袖子卷了起来,露着臂膀,有些人因为怕热,把领口敞开着。她们可以说是最下层的车间女工中的标准类型——衣冠不整、没精打采,因为不见天日而多少有些面色苍白。可是她们并不畏怯,富于好奇心,很是鲁莽,满口俚语。
  嘉莉向四周望了一回,心中七上八下,打定主意不想在这里工作。除了有些人对她眼角一扫,使她不舒服以外,谁也不理她。她等在那里,直到整个工场里都发觉有她在场。于是有人传了话,一个穿着围裙和衬衫,袖子卷到肩头的工头,走了过来。
  “你想找我吗?”他问道。
  “你们需要人手吗?”嘉莉说,已经学会了应该直接说明来意。
  “你会缝帽子吗?”他回问道。
  “不会,先生,”她回答。
  “你对这类工作有过什么经验吗?”他问道。
  她承认没有。
  “嗯,”工头说,搔着耳朵想了一想。“我们正需要一个缝工。可是我们要熟手。我们没工夫教生手。”他停顿了一下,望着窗外。“话虽如此,我们或者可以让你做些整理工作,”他最终若有所思地说。
  “你们每星期给多少工钱?”嘉莉大胆地问,那人态度和气,说话爽直,壮了她的胆气。
  “三块半,”他答道。
  “呀,”她差一点叫了出来,但是忍住了,不让自己心里的想法透露出来。
  “我们实在并不需要人手,”他含糊地说下去,把她上上下下打量一番,像是在打量一个包装箱一般。“话虽如此,你可以在下星期一早晨来,”他补充说,“到时候我会安排你工作的。”
  “谢谢你,”嘉莉有气无力地说。
  “来的话,要带一条围裙,”他补上一句。
  他走开了,撇下她站在电梯旁边,甚至连她的名字也没问。
  这家帽子工场的外貌和提出的每周给的工钱,给了嘉莉的心情一个大打击,可是经过东碰西撞的一整天之后,总算找到了工作,也是差强人意的。
  她不相信自己会接受这个职位,尽管她的希望并不过奢。她过去过惯了的生活比这要好。她简单的经历,和在小城市的自由自在的户外生活,使她对这个幽闭的地方充满反感。污秽是从来与她没有缘分的。她姐姐的公寓是干净的。这个地方肮脏、低矮;女工们都是衣冠不整、麻木不仁。她想她们一定都心术不正。可是总算给了她一个职位。既然她在一天里能找到一桩工作,芝加哥当然不好算太坏。她今后可能找到别的好些的工作。
  可是,她后来的经历是不如人意的。所有比较讨人喜欢或者看得入眼的地方,都是一进去就被冷言冷语送了出来。她去的另外一些公司,都是只招熟手。她到处碰壁,而最难堪的一次,是在一家专做外衣的行家里,她特地爬到四层楼去询问。
  “不要,不要,”工头说,这是一个态度粗暴、身体魁梧的家伙,他管着那个灯光惨淡的工场,“我们什么人都不要。不要到这里来。”
  在另一家工厂里,她被一个满脸色迷迷表情的家伙所戏弄,他硬把常规的问答变成一场私人谈话,提出各式各样叫人发窘的问题,明明是努力要把她当作一个行为放荡、可以满足他自己目的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她只有退出来以后才感到放心,又把热闹的、无情的街道当作了令人宽心的避难所。
  下午渐渐过去,她的希望、她的勇气以及她的精力也随着消沉下去。她原来是个顽强得出奇的人。这么尽心竭力,照理应该得到较好的结果。对她疲倦的心灵来说,这个大商业区从各方面都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严峻而冷酷无情了。她似乎已没有门路可以投奔,这场斗争太激烈了,使她觉得什么办法都没有了。男男女女川流不息地匆匆过去。她感觉到这孜孜为利的人群在奔流,感觉到自己孤苦无依,并不十分懂得她自己原是沧海中的一粟。她无效地想找个地方去申请职业,但是找不到一扇她敢于进去的门。情况不会有什么变化。还是她羞愧的请求,遭到三言两语的拒绝。她已身心交困,就转身向西,向她姐姐住家的方向走去,这是她牢记在心的。她就像找寻职业的人往往在黄昏回家时那样,疲劳而垂头丧气地赶回家去。她打算到五马路南面的范布伦街去搭街车,在跨过马路时经过一家大鞋子批发公司的门口,透过大玻璃窗,看见一个中年绅士坐在一张小写字台边。人们往往会在已成定局的失败中产生拚命的冲动,从受到挫折的、灭绝希望的意念中最后萌发出一股力量,她这时就是这样。她从容地走进门去,走到那人的面前,他似乎勾起了一点兴趣,望着她疲乏的面孔。
  “什么事?”他问。
  “你能给我些事情做吗?”嘉莉说。
友情链接:豆豆小说 - 豆豆小说阅读网 - 豆豆言情 - 猪猪书库 - 豆豆言情小说网 - 席绢 - Stock Analysis - 股票分析预测 - 豆豆股票分析
CopyRight © 2020 本作品由豆豆书库提供,仅供试阅。如果您喜欢,请购买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