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 第十章 第二帝国:已有突破,但未竟事功(7)

  朝一心开展水上交通和稻米之文化的时候,北方边境的情形更对武装的游牧者有利。
  自武则天太后至玄宗李隆基,唐帝国对边境的政策大致上出于被动。偶尔中国之武
  力有突然的表现,战胜取功,恢复了业已失陷的上地,保障了商业路线之安全。吐
  蕃、突厥和契丹之猖獗,可以暂时平压下来。然则这段期间中国方面也有严重的失
  败。况且每次交锋之后,仍用和亲纳贡的方式结束。这几十年内未曾有过一次歼灭
  战的出击,又没有大规模全面攻势,也缺乏永久性的规划。只是我们也要承认,在
  这时代采取以上诸步骤并不适合于大局。
  李隆基长期御宇的时间内,边防有了改组。表面上看来,全国防线有兵员近50
  万人,马8万匹。向前方供应的谷米和布匹也有了增进。但是从文件上互相矛盾的情
  形看来,前方实情与送达国都西安的报告已产生了很大的出入,因此以上数字是否
  确实至为可疑。当中更令人怀疑的则是:纵使上述人力物力全照所述分派,其防御
  线上各点分割而固结,在很多地方,仍难于对付游牧民族机动的骑兵。
  当安禄山成为问题的时候,国防线之东北角成为高丽人、契丹人和另一种突厥
  语系的奚人(Tatabi)进出的场所,当地人口五花八门,情况则带流动性。经济发
  展的情形尚缺乏官方的调查,遑论由政府管制。各地方的将领只能相机地使其麾下
  得到必要的供应,通常与附近的部落民族打交道以达到目的。像安禄山这样的人物,
  既通数种语言而又机警,实为宫里亟待借重管理边区的人才。事实上安也不是唯一
  的蕃将。并且在安禄山叛变敉平之后,唐朝仍继续使用这样少数民族的将领。有了
  这些事实作背景,我们不难断言安禄山白手起家.以对朝廷之忠顺作代价鬻得节度
  使的官职。他对西安的孝顺包括对皇帝本身的奉献,可以证明此语非虚。
  当然这和朝代初年相比,不是一种令人振奋的气象。试想当初均田制已实施有
  时,府兵也能达成任务,全国表现一种粗线条,却又实在的派头。当大唐帝国的威
  信为远近慑服之际,只要让所征之兵开赴前方边镇,已足使好战的部落不敢不三思
  而后行。
  于今则除了庞大的军事预算之外,边防将领又从佣兵出身,他们的任务职业化,
  如此一来,全部发展和文官组织大相径庭。而后者仍是坚决的站在平衡与对称的立
  场,虽说因着局势之变化,文官组织内的成员也早已经有了各色各样的冲突与倾轧。
  朝代的弱点全部暴露
  安禄山的兴起只能掀动两方的矛盾。因为他被视为有才干,更被赋予独断的权
  力,至此他也就更无可取代,于是一切发展成螺旋型。当他的辖区与权力相继扩充
  时.皇帝也给安各种恩遇,又让他在西安建立一座堂皇的邸寓。史家称玄宗李隆基
  甚至要安称自己为父,杨贵妃为母。可是后者之从兄杨国忠一口咬定安禄山迟早必
  反。逻辑上这不能说是估计得不正确;然则既无适当的对策,只是这样说来说去,
  也将逼得安禄山不得不反。最后他采取这步骤时,即以“清君侧”为名。结果则是
  朝代所隐蓄的各种弱点一朝暴露。所谓内陆的商业繁华,实际上,南方向西安所输
  出无非消耗品,只因此而使该地区赚回分纳于国都赋税的一部分。货物之流通从未
  两方来往,因此军事行动之打扰商业,就无从引起群众之反动(要是商业之进出影
  响到大批人民之生计,则激动之余,他们也不会对这样的军事行动等闲视之了。 所
  谓京军不过宫廷里的仪仗部队。临时雇兵,只招募得一些市井无业游民,无意于战
  斗。对付反叛的军队,政府方面更因着政治之需,牺牲战略上的考虑。第二个夏天,
  西安被威胁,于是皇帝、他所宠爱的妃子,及她任宰相的从兄和一大群皇子王孙所
  谓六宫者,仆仆道途向四川方向避难。出部门不及百英里,护驾的军士叛变,他们
  先杀死杨国忠,次要将杨贵妃赐死,玄宗李隆基别无他法.只好让她被缢死。这位
  忧虑满怀的君王到四川的伤心旅程,表现着国都与农村两端之间缺乏实质的联系。
  玄宗和护驾军士的对话,证实了我们的观点:唐朝的帝制,可算是一种极权的产物,
  只是它的基础无非儒教之纪律。当这纪律败坏时,此极权也无法维持。
友情链接:豆豆小说 - 豆豆小说阅读网 - 豆豆言情 - 猪猪书库 - 豆豆言情小说网 - 席绢 - Stock Analysis - 股票分析预测 - 豆豆股票分析
CopyRight © 2020 本作品由豆豆书库提供,仅供试阅。如果您喜欢,请购买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