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 第三章 土壤、风向和雨量(1)

  前言
  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
  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
  集权式的、农业形态的官职体系。而纷扰的战国能为秦所统一,无疑的,它们也是
  幕后的重要功臣。
  旅游者从西安到骊山所看到黄褐色的土壤是黄土地带的东南边际。这土壤纤细
  有如面粉,令人设想几百万年前经过风力的转运,堆积在一个广大的地区。它的深
  度自50英尺到700英尺,它的下层可能是在冰河时期结束时受到极大的压力所粉碎而
  成。当初一部分土壤也可能被水力冲刷而沉淀于东部,又经过长期间的堆积,才聚
  成今日之深度。这种现象给中国历史的展开,有好几重影响:因为黄土之纤细,可
  以供原始的工具耕耘,如木制之犁及锄。周朝的开国,与推广农业互为表里,显然
  是得到这种土壤特性的裨益。于是在公元前1000年,中国社会即已在文化上表现出
  均匀一致。它的基层细胞的组织与小块耕地的操作结下不解缘,也表现出家族的团
  结。凡此都经过无数成文资料的证实,井非某一种资料强作此说。
  黄土与中央集权
  黄土还给中国另一种影响:黄河中游由北至南将黄土地区割成两半,其纵长50
  0英里。它也在内地接受几条支流的汇入,其结果是黄河的流水中夹带着大量的泥沙。
  通常河流的水内夹带着5%的泥沙已算相当的多,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夏季里可能高至
  12%,而黄河的流水曾经有过46%的纪录。其中一条支流曾在一个夏天达到了难于
  相信的含沙量63%。所以黄河经常有淤塞河床,引起堤防溃决泛滥,造成大量生命
  与财产损失的可能。这河流的水量在洪水期间和枯水期间幅度的变化又大,更使潜
  在的危机经常恶化。按理说来,有一个最好坐落于上游的中央集权,又有威望动员
  所有的资源,也能指挥有关的人众,才可以在黄河经常的威胁之下,给予应有的安
  全。当周王不能达成这种任务时,环境上即产生极大的压力,务使中枢权力再度出
  现。所以中国的团结出于自然力量的驱使。
  《春秋》中有一段记载,提及公元前651年.周王力不能及,齐侯乃召集有关诸
  侯互相盟誓,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不在天灾时阻碍谷米的流通。这“葵丘之
  盟”在约350年后经孟子提及,可是他也指出,盟誓自盟誓,会后各国仍自行其是。
  《孟子》一书中提到治水的有11次之多,可见其重要性。其中一段更直接指责当时
  人以洪水冲刷邻国的不道。我们不难从中看出洪水与黄河暨黄土地带牵连一贯的关
  系。孟子所说天下之“定于一”,也就是只有一统,才有安定。由此看来,地理条
  件和历史的发展极有关系,尤其是当我们把地理的范围放宽,历史的眼光延长时,
  更是如此。
  上述谷米之流通尤其值得考虑。中国地区的降雨量极有季候性,大致全年雨量
  的80%出现于夏季3个月内,在此时期风向改变。并且中国的季节风所带来之雨与旋
  风有关,从菲律宾海吹来含着湿气的热风需要由西向东及东北之低压圈将之升高才
  能冷凝为雨。于是以百万千万计之众生常因这两种变数之适时遭遇与否而影响到他
  们的生计。如果这两种气流不断的在某一地区上空碰头,当地可能雷雨为灾,而且
  有洪水之患。反之,假使它们一再的避开另一地区,当地又必干旱。前人缺乏这种
  气象的知识,只在历史书里提及六岁必有灾荒,12年必有大饥谨。其实在1911年民
  国成立前之2117年内,共有水灾1621次和旱灾1392次,其严重经过官方提出。亦即
  无间断的平均每年有灾荒1.392次。
  在《春秋》里经常有邻国的军队越界夺取收成的记载。饥荒时拒绝粮食之接济
友情链接:豆豆小说 - 豆豆小说阅读网 - 豆豆言情 - 猪猪书库 - 豆豆言情小说网 - 席绢 - Stock Analysis - 股票分析预测 - 豆豆股票分析
CopyRight © 2020 本作品由豆豆书库提供,仅供试阅。如果您喜欢,请购买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