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 第十三章 蒙古人的插曲(3)

  官职以便往日本戴罪图功。公元1285年由长江下游运往朝鲜之米100万石,表示大军
  的出动在即,可是1286年初,一道出人意表之外的语令,将所有的准备全部放弃。
  《元史》称“帝以日本孤远岛夷,重困民力,罢征日本,召阿八赤赴阙,仍散所顾
  民船。”虽说所称符合情理,可是如此声张又自承以前之错误和目下弱点,忽必烈
  发出这种指令时不能没有道义上的勇气。
  蒙古武功的极致
  从历史的眼光看来,蒙古人的挫败证明了在现代科技发展之前,极难使一陆上
  强国同时也成为海上强国。要维持一个大舰队又要承当其损失,使付出之代价过于
  庞大。因为海上冒险要强迫大量人民往与他们日常生活相反的方向进出。当准备第
  三次远征时,忽必烈已感到绥靖安南和缅甸的棘手。公元1293年他再派兵渡海攻爪
  哇,也没有达到期望的效果,远征军虽然登陆成功却在土人反攻时,受挫折死伤惨
  重。这样看来在忽必烈的晚年,这世界历史中最伟大的陆上强国已到了它发展扩充
  的极限。
  中国人常说蒙古人在马背上得天下,也企图在马背上治理天下,这种批评有事
  实的根据。可是要是说成吉思汗之子孙完全忽略经理上的问题,则与情况相左了。
  比如说忽必烈就花费一生不少的时间。研究如何管理他辖下跨地极为广泛的大帝国。
  他不仅受地缘政治的限制,也被当时代的情形拘束,以前各朝代留下来的碎片,无
  法接收过来作为一个整体新秩序的零件。而他当时的间题又不容他好整以暇地创造
  新系统,使它有持久的功效。
  忽必烈晚年逐渐与中国儒臣疏远也是事实,此间有几个原因:宋朝覆亡之后遗
  臣不降元,不时仍有谣传光复的情事;蒙古人阵容中也发生彼此勾心斗角的状态,
  即可汗本人也要向臣下解释他所下的决心是出自本意,并未受中国人的摇布。除此
  之外我们更要体会到蒙古之征服,确是以力伏人;而后面仍有地缘政治的问题,无
  法仅以军事方案解决。
  蒙古的统治
  蒙古人人数过少,文化程度又低,除了保持着他们的军事精神与军事组织之外,
  他们无法维持种族的面目。可是他们强悍的马术和日常生活的粗扩状态互为一体,
  一有都有。所以在元军之中,他们构成一种优秀部队,在多种战役之中,发生决定
  性的影响。其他非蒙古的游牧民族又为一系统,他们的部队称为“探马赤”,通常
  发生第二层的功用。华北经过几百年契丹及女真人统治之后,其人民带混合性格,
  虽说不能与蒙古军匹敌,但却较南宋人民坚强,元朝也将他们征集服役,在平服南
  宋时发生了效用。蒙古人称之为“汉人”的,其实包括朝鲜人和其他各色人种。最
  后南宋投降的军队井未解散,而依原建制收编在元军之内。元朝井且命令属于“军
  籍”的户口通过遗传世代都属军籍,这样一来也就俨如社会上带遗传性的等级
  (caste)了。
  忽必烈本人没有种族主义者的征象,他只希望造成一种通过诸族之间的统治,
  而不使蒙古人因人数过少而吃亏。可是他统治的期间未曾设法创造一种以文墨为主
  中国式的文官官僚制度,他也未曾主持过一次文官考试。在他的教育系统内,蒙古
  文的字母至少与汉字均等。而几无例外的,元政府里各单位的首长总是蒙古人。
  元主对儒家学者以空洞的名目左右辩论深感厌倦,但他坚持各级官僚务必熟悉
  文牍,可见得他注重技术上的细节,本人也身体力行。这样的着眼不仅只在忽必烈
  在任期间如此,以后的继承人也同样注重。粗率看来,和以前各朝比较,这着眼应
  当是一种主要的改革,同时蒙古人提出这样的改革也算得合于情理,因为他们的战
友情链接:豆豆小说 - 豆豆小说阅读网 - 豆豆言情 - 猪猪书库 - 豆豆言情小说网 - 席绢 - Stock Analysis - 股票分析预测 - 豆豆股票分析
CopyRight © 2020 本作品由豆豆书库提供,仅供试阅。如果您喜欢,请购买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