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 第十三章 蒙古人的插曲(1)

  从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骑兵东征西讨,到忽必烈征服南宋,建立元朝,蒙古军队
  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是如何经营这个雄跨欧亚的大帝国,忽必烈及其继承
  者仍是以“马上”得天下的精神治理这个国家,重武功而轻文治,以至于制度无法
  上轨道,改革也无法落实。90年后,这个中国史上空前的大帝国被明朝取代,中国
  历史开始新的阶段——第三帝国。
  在旅游尚未成为一种有组织的事业之前,马可·波罗就已成了超级的旅游者。
  他前往中国既没有作买卖营利的打算,也缺乏传教士拯救众生的虔诚。只因好奇心
  发动,就使文艺复兴以前的欧洲大井眼界。根据当日的标准看来,他所留下的一段
  不平常纪录,已经牵涉到全世界的任何角落。纵是他轻易地接受传说,本人又喜欢
  夸张,可是他以亲身经验道出,就自然地打动了其他人的兴致,而使他们也欣然欲
  住了。他经常在书中提到:“你不亲眼看到无法置信”,这样不断地挑逗读者,也
  使他们必须将想像力一再延伸,去欣赏远方异域的各种离奇古怪的事物。
  忽必烈与马可·波罗
  他书中的一代伟人乃是忽必烈,也就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年轻的马可进出忽必
  烈朝廷之际,元朝的水师正集结准备于公元1279年歼灭南宋的残余舰队。此战役结
  束,“大可汗’成为全中国唯一的统治者,这是以前异族入主的事迹中所未有的。
  从此元朝创业之主和威尼斯之来客彼此以礼相待,建立了一段互相慕好的关系。马
  可波罗从此仕元,他承应了大可汗之各种差使,也向他提供有意义之情报。
  马可·波罗称中国为Cathay;南方的中国人为“蛮子”(manzi)。北京则成了
  “堪巴禄克”(Cambaluc),即蒙古人所谓可汗之大都(Khanbaliq)。中国人通称
  杭州为“行在”,马可·波罗稍一调整则成Quinsay。
  这位欧洲来访者视中国之纸币为一大奇闻。石绵则出自高山之间,可以捶碎分
  裂“有如树木之纤维”,然后“用作布巾”。煤则为“一种石块,燃烧时有如木材”,
  从山上采出,烧之生热。
  从马可·波罗的纪录中,我们可以从另一角度观察忽必烈这个人。显然的,他
  作为一个领袖人物,既有慧眼,也相当机警。其志在战胜攻取,可是却也真心有意
  使他治下的人民在最基本的需要中得到满足。他多少将宗教当作一种工具看待。信
  仰既可以利用作为他统治帝国的凝固力,以增进团结;也可以被反利用为一种颠覆
  破坏的号召力,足以使之解体。所以他对各宗派的容忍,视其对自己施政方略的影
  响而有差异。马可·波罗对忽必烈的开明专制具有好感;可是应当批评时他也从不
  含糊。他有一次曾说:“很多心存不轨的人,经常有谋反的趋向。”在另一处他又
  提出:“所有的中国人都厌恶大可汗的政体,因为他所派的地方政府首长多为鞑靼
  人,尚有更多的色目人,他们视中国人如奴隶,使他们无法容忍。”读者自此也可
  以看出,大可汗以遗传的权利凌驾于中国之上的办法没有成功,只好以征服的力量
  来控制。于是他对本土之人不能信任,也只好将权力摆在鞑靼人、色目人和基督教
  徒的手里。这些人附属于他皇室之中,忠于职守地对他服务,(其他的)外国人也
  是如此。
  蒙古大帝国
  蒙古人能掌握到世界局势中的优越地位,在历史中可算独一无二。其人口只有
  100万左右,他们的武功却使欧亚大陆几乎全在他们操纵之中,以至东西极端所幸存
  的地方极为有限。由于家族间的团结,又有牧人的刻苦耐劳性格,于是蒙古人有极
  优异的兵员。以前契丹之辽和女真之金已经将骑兵大兵团的战术充分发挥。可是成
  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更将其扩张至极致而所向披靡。他们的部队极守纪律,并以风
友情链接:豆豆小说 - 豆豆小说阅读网 - 豆豆言情 - 猪猪书库 - 豆豆言情小说网 - 席绢 - Stock Analysis - 股票分析预测 - 豆豆股票分析
CopyRight © 2020 本作品由豆豆书库提供,仅供试阅。如果您喜欢,请购买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