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中华历史名人丛书 三〇

  《史记》从各篇来看,也都脉胳分明、条理清晰。
  如《项羽本纪》,全文从项羽的家世写到项羽兵败自刎,其中涉及到波澜壮阔的楚汉战争,可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司马迁剪裁史料、或详或略,重要片断,加以重彩描绘,使楚霸王这一形象在激烈的矛盾冲突当中呼之欲出。全文浑然天成,其中“会稽起义”、“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等片断最为精彩,皆可独立成篇。《项羽本纪》成为历代传记文学的典范。
  选材方面,司马迁立足于文章的主题,或详或略,或抑或扬。同一历史事件,在此处是长篇详述,洋洋洒洒几千言,在别的地方则一笔带过。同一历史人物,在这个场合唱主角,尽展人生风流,到那个场合就成了别人的陪衬。这些都是服从表现文章主题这一整体需要出发的。
  《史记》在史学和文学方面的双重成就,使它成为历代关注的焦点。
  唐宋古文运动时期,《史记》的文学地位得到了肯定,司马迁的散文,被古文运动倡导者推为正统。
  叶盛说司马迁“在汉为文中之雄”,李维桢认为“三代而下,文章之美,无如《史记》”。韩愈在评论柳宗元的文风时,说他雄深雅健似司马迁;柳宗元则以一个“洁”字评论《史记》——“参之太史,以著其洁。”
  苏辙认为《史记》“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如此等等。司马迁的《史记》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肯定。
  此后,对《史记》的评点不绝于案,历代的人们从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角度,对《史记》或褒或贬,或抑或扬,《史记》就在一片议论之中渐渐走向了大众。
  明清两代,对《史记》的艺术评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明代,以茅坤、归有光为代表。茅坤认为《史记》“疏荡遒逸”,其文风飘逸而不柔弱,亦不乏刚健之气,此外,他还大大肯定了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方面的独到之处,认为其“言人人殊,各得其解”,究其原因,是因为司马迁很好地把握了人物的心理,对事件发展的前因后果都有全面把握。归有光对《史记》更是推崇之极,他提倡学习《史记》的表现手法,但对《史记》的精髓,却没有真正把握住。
  到了清代,《史记》评论达到鼎峰,出现了空前的盛况。尤以方苞、刘大、姚鼐为代表。方苞讲求文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以此来衡量《史记》,方苞认为“义法最精者莫如《左传》、《史记》”;刘大着眼于艺术方面,认为《史记》有“大”、“远”、“疏”、“变”这四大特点,“大”——气势宏伟;“远”——文辞含蓄;“疏”——跌宕有致;“变”——善用词语。
  各派人士,对《史记》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顾炎武对司马迁在记人叙事时,对地理方位方面的准确把握很是钦佩,同时他对司马迁变化多样的叙事方法也十分推崇;梁启超对司马迁记人叙事的手法,也作过专门的评论,肯定了司马迁在叙事过程之中以小见大的方法;曾国藩亦以为《史记》之文“其积句也皆奇,而义必相辅,气不孤伸。”以“奇”来概括《史记》的特色。
  近现代对《史记》的评论就更趋成熟了。鲁迅认为其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顾颉刚认为司马迁“独其创定义例,兼包巨细,会合天人,贯穿古今,奠史学万祀之基,炜然有其永存之辉光,自古迄今,未有能与之抗颜而行者也。”赞《史记》:“‘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实为吾国史事第一次有系统的整理。”
  越来越多的人对《史记》给予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对《史记》进行深入的研究。目前有关司马迁及其《史记》的研究书目越来越多,对于司马迁,历史给予了他应有的地位,对于《史记》,也将永远在中国的历史文献宝库中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
  [本书完]
友情链接:豆豆小说 - 豆豆小说阅读网 - 豆豆言情 - 猪猪书库 - 豆豆言情小说网 - 席绢 - Stock Analysis - 股票分析预测 - 豆豆股票分析
CopyRight © 2020 本作品由豆豆书库提供,仅供试阅。如果您喜欢,请购买正版。